刘备的大军在经过三峡后顺利过江州,暂时停留在白帝城休整,之后他命令张南、吴班和冯习等将领继续向东推进。吴班和冯习率领的军队迅速打败了江东的刘异和李阿所部网上配资的平台,占领了巫县和秭归。刘备在秭归遇到了曾为关羽主簿的廖化。廖化在关羽兵败后被吴军俘虏,但他伪装死而逃脱,立志要重归刘备麾下。带着母亲日夜兼程,最终在秭归与刘备相遇。由于廖化熟悉荆州的事务,刘备任命他为宜都郡太守,并随军出征。
孙权方面则集结了精锐部队,准备迎击刘备。振威将军潘璋被派驻固陵郡,这个郡名与蜀国相同,是荆州的西大门,成为了孙权的第一道防线。陆逊则驻守夷陵,控制战略要地,孙桓则驻守夷道,两者互为支援,组成了防线的第二道屏障。同时,为了防止蜀军从长江北岸进行迂回进攻,建威将军徐盛被命令驻守当阳。鲜于丹被任命为武陵郡都尉,负责防守武陵郡,步骘则带领万人驻守长沙郡,负责防范蜀军从长江南岸发起偷袭。江陵的防守由虎威将军朱然负责,绥南将军诸葛瑾则在公安协助防守。这一系列部署可以看出,孙权调集了所有精锐部队,而江东的防线则显得异常脆弱。
展开剩余80%到了221年正月,刘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吴班和陈式成功攻下夷陵(今宜昌市东南),水军从江东西岸包围了夷陵,成功打开了进入川地的通道,为后续战斗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刘备终于突破了三峡的防线。攻下夷陵后,刘备并没有选择直接在长江北岸登陆,而是决定从秭归出发,绕道长江南岸,穿越山岭,最终到达夷道的猇亭(今猇亭区西南)。此举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吴军和魏军的正面交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刘备继续向佷山通武陵进军,并派遣侍中马良安抚五溪蛮,成功说服了五溪蛮部落的君长归顺蜀汉。五溪蛮原本是刘备治下的百姓,刘备的仁政和与当地部落的和谐关系使得他们积极响应,愿意加入蜀军,成为攻打吴军的前锋。与此同时,刘备将重任交给镇北将军黄权,负责防守江北,以应对吴军的进攻,并防范魏军可能从南漳进攻的威胁。
然而,刘备并没有直接选择攻占江陵,而是制定了更为复杂的战略计划。原因在于,江陵的防御非常坚固,且曹丕可能会从北方增援,使得正面进攻的风险极高。通过巧妙的分兵布阵,刘备的真正目标是夺回公安,重新控制荆南三郡,并与曹魏联合夹击江陵,使孙权在南北夹攻中处于困境。
陆逊则深知刘备的战略意图,为了防止蜀军突入荆州中心,他不仅在长江北岸布置了少数部队监视黄权,还在长江南岸将主力布置在夷道,以阻止刘备的进军。此时,夷道的地形狭窄,刘备的陆军难以充分展开,吴军则能利用水军的优势进行防守。陆逊采取了稳妥的防守策略,避免与刘备正面交锋,耐心等待蜀军的疲劳。
经过长时间的对峙,陆逊最终决定通过火攻来削弱蜀军。火攻并非简单的焚烧,而是基于一系列条件的充分准备:梅雨季节已经过去,进入了炎热的夏季,火势容易蔓延;蜀军的营地布置在山岭之上,周围林木繁茂,非常适合发动火攻。陆逊在得到风向和天气条件的支持后,决定实施火攻,最终将蜀军的营地焚烧一空,导致刘备军队的混乱与溃败。
在这场大败之后,刘备不得不撤退,最终逃到白帝城。他的撤退过程非常艰难,途中蜀军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损失殆尽,江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刘备在看到这些惨象时,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和屈辱。随着蜀汉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所依赖的精锐部队和人才也损失惨重,这给蜀汉的未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让刘备的军队失去了大量精锐力量,也导致了蜀汉人才的断档。张飞、黄权、马良、冯习、傅肜等一批将领的牺牲,使得蜀汉的军事力量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刘备逃到白帝城后,他在心情沉重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应对未来局势的困境。223年春,他召集丞相和重臣商议后事,并正式展开了“永安托孤”,为蜀汉的未来铺设了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这场夷陵之战,不仅是刘备的军事失败,也标志着蜀汉国运的尽头。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